English

街上流行“格调”

1999-04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本报讯(实习记者郭晔) 最近,书市里有几本以生活格调为题材的图书被书评界注意,也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目光。其中代表作品有:彼得·梅尔的译著《一只狗的生活意见》、保罗·福塞尔的《格调》,都是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对“品位”的思考和理解。前者侧重于“什么是有品位”,后者则写的是“格调”背后的东西。两位作家均以语言轻松幽默见长。另外一套《与毕加索喝咖啡》等4本生活与艺术丛书,把实用生活知识与艺术赏析做了一次“知识重组”,使二者在书中互相辉映。据复兴门地铁站营业员说:《格调》和《一只狗的生活意见》销路不错,特别是《格调》卖得非常好。《与毕加索喝咖啡》等生活与艺术丛书在西单图书大厦三层上架后很快售完,营业员说还会再进。据社科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提供的数字:《格调》目前已销售5万册左右,估计市场仍有相当潜力,还将加印;《与毕加索喝咖啡》等丛书第一、二版售出约1万册,市场反映良好,准备印第三版。

为什么围绕格调这一话题的图书短时间内能形成书市热点?

不少人认为是“格调”、“品位”这种选题切中了读者的心理。在全球文明一体化的进程中,尤其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,不少读者想了解: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?隐藏在格调背后的是什么?怎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品位?这些需求在《格调》读者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得以证明。

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书的趣味性。话题本身有趣,而书的语言、风格也不逊色。一位读者认为,“现代社会节奏很快,使人们在享受丰富信息的同时容易产生疲劳,阅读的趣味性正是缓解疲劳的良方。有关品位的图书趣味中包裹着作者鲜明的理论观点,和编者对艺术的精心诠释,从趣味中品出书中的滋味,很有特色。”《格调》的译者石涛介绍:在美国,这类书有广大的市场。消费者不都是奔着提高品位去的,只是停留在阅读层面上,同样可以得到满足。

最后一点是这几本书不约而同地贴近日常生活,从平常人的心态和角度发掘题材,这似乎也正成为出版界的时尚:平民化。《格调》作者从知识分子立场出发,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,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细致入微地体验和观察生活之上,蕴含了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关怀。生活艺术丛书中采用创新的“双线并行”的编辑手法,把“阳春白雪”与平常人生活拉近,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,成为该丛书一大卖点。正如上海文艺出版社责编刘育文女士所说:“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,生活因艺术而丰富,生活因艺术而发光。”出版者主动地使图书走近平常人的心灵,促成今天“格调系列”具有了良好的读者缘和口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